這禮拜有幸約到網路創業家蕭上農 Fox 大大進行一對一的創業諮詢面談,從我小時候就是看著他的創業故事長大的,一直有持續在關注他分享的內容,現在自己也走在創業的這條路上,想說何不約一下已經走過這一遭的 Fox,想知道他是怎麼看 WooCommerce 外掛創業的機會。 我們談到三個大主題:OrderNotify 現況分析、創業主題的選擇、AI 浪潮下產品開發的思維。 OrderNotify 現況分析根據我提供的銷售狀況來看,Fox 覺得這個產品在這些年的業績已經足以代表市場不夠大,目前針對的使用者族群太細了,要有使用 WooCommerce 架站又要有認真經營 LINE 官方帳號的商家數量群體本身就不夠大。 以漏斗的角度來看,這已經是最最下面的底層,業績無法有突破純粹是市場太小,如果是鎖定更大的市場,像是支援 Whatsapp 或是開發 Shopify 的 App 才有足夠大的量能讓個人開發者過活,或是要把眼光放在海外而非僅限於台灣,朝著漏斗的上方移動才行。 我用 Built with 查了一下台灣 WooCommerce 的網站數量是 10,610,以我目前的顧客數量 120 位來看,佔比是 1.13%,我有吃到 1% 的市場沒錯,而美國的 WooCommerce 網站有將近兩百萬個,以同樣的 1 %佔比來說,我會有 20,000 位顧客。 雖然美國沒人在用 LINE,但 Fox 想表達的概念是創業往大的市場去,就算競爭者多,能撈到的份額也比小市場大上好幾百倍。以 LINE 的市佔來說日本是第一,但從 Built with 顯示的 WooCommerce 網站數量也才 18,238,1% 佔比 182 也只比台灣多 62 顧客,是否該投入日本市場還有待評估。 另外定價模式也是可以調整的地方,Fox 建議我把終生方案拿掉,才能提升經常性收入,關於這點我也是思考很久,因為目前大部分的顧客選擇的方案都是月繳或終生,縱使我把終生方案漲價還是很少顧客選擇年繳,不想拿掉終生方案是因為自己也不喜歡訂閱制,再加上我認為這產品提供持續訂閱的價值沒這麼高,就是一個穩定運作的背景通知功能而已。 下一個產品我應該會以訂閱功能為主要的路線,像是 AI 相關的產品就很適合訂閱制,因此現階段的產品我可能會再提高終生售價,來測試產品的價格天花板 (還沒買終生版的朋友動作要快啊XD)。 定價模式關於產品定價 Fox 跟我分享了他用 Gemini 的最新模型來計算產品定價,從成本到利潤的回推,定價他是這樣看的:一個產如果賣 100 塊,那麼 30 塊是經營成本、30 塊是推廣成本,剩下的 40 塊才是利潤。 在思考定價時先把想拿的利潤以及經營與推廣成本加進去,才是這產品應該販售的價格,而不是先把定價訂出來,才去想這裡面要花多少比例去投廣告,這樣就會覺得利潤被壓縮而綁手綁腳。 重點是要把利潤最大化,像是 API 的請求費用跟實際賣給顧客的月費,要找出中間有巨大落差的地方,這樣每賣一套就會有足夠的利潤,然後搭配巨大的市場累積小額經常性收入,透過多個產品來創造營收,而不是想靠一支中大獎。 WordPress 市場的創業機會Fox 建議我如果想專注在 WordPress 市場的話,複製現有的熱門外掛可能是一個選擇,用 AI 進行開發並只留下該外掛最核心的功能,WordPress 外掛產品最惱人的就是一堆叫你付費解鎖的廣告,然後很多基本功能都被當作是付費項目,這也是他後來不再繼續使用 WordPress 的主因。 用 AI 來複製現有熱門的外掛,然後賣得比原版便宜,專攻國際市場,雖然這類外掛競爭者眾多,但身為獨立開發者沒有包袱,也沒有員工要養,能夠在巨大市場吃下一點點份額就很足夠了。 創業主題的選擇以個人開發者來說,好的創業主題最好滿足以下幾個條件:
市場的部分如上述提及,去撈大市場的一點點份額就夠活了。其次是自己在意的主題,也就是自己在使用某些產品時覺得哪裡還可以做得更好,自己用過也才能明白現在的產品還有哪裡不足,加上自己的想法,也許就能開創出一條新的路。 至於維護與教育成本是我自己經營產品遇到的問題,畢竟 WordPress 生態系龐大問題也就不會少,尤其購買我產品的許多顧客對於 WordPress 本身就不太熟,很多都是接案者幫忙架完站後就要自行維護的狀態。 為此我寫了很多使用說明文件,然後也陸續在拍攝教學影片,希望可以盡可能降低教育成本,除此之外維護成本也是佔了客服工作很大一部分,遇到外掛衝突的排除、系統環境的檢查,我秉持著經營 WordPress 外掛就是一種賺「服務費」的概念。 而 Fox 追求的是可以不用人為介入就能運作的產品,像是一些自動化工具、手機 App 等等,這些產品雖然可能因為作業系統升級需要更新,但是基本核心的功能就能讓顧客可以自行操作使用,就像老人家都會用 Facebook 跟 LINE 一樣,選擇已經普及化的平台進行創業,能夠有效降低維護與教育成本。 因此比較好的創業主題就是投入大市場、與自己相關且不需要太多經營成本的項目,這對於我思考下一個產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框架來進行評估。 產品開發思維Fox 目前正全力用 AI 開發他第一個 iOS App,他坦言以前經營愛料理看到公司的 iOS 工程師們費盡心思的在打造 App 的場景,對比現在他只要自己一個人就能做出擁有完整功能的原型,技術的改變讓他受到衝擊,有信心一個人也能做到一個團隊的初步成果。 雖然請 AI 開發看起來好像很快,但也是會遇到怎麼改都行不通的狀況,搞到最後要整個還原,但主因還是想加入太多附加功能,應該要專注在核心功能上,才能減少除錯跟開發難度。 而且太複雜的產品不好推廣,開發出使用者可以一鍵開箱即用的產品最好,盡可將使用者的學習曲線降到最低,維持產品簡單化。如果有一些主題現在 AI 處理起來還不夠完美,可以把眼光放在半年後的市場,先把基礎功能做起來,等新模型推出後就能直接串接使用。 最後我問他在這 AI 模型每週大風吹的變動下,會不會讓他覺得很焦慮?他說只要理解事物的本質就不會焦慮,讓自己投入在這個浪潮之中,享受它的進步所帶來的便利,並且真的利用它來改善自己的生活,這才是 AI 世代最大的福音~ 後記原本一個小時的諮詢 Fox 多送了我一小時,一整個賺爛XD,也重新回想起自己創業的初衷到底是什麼,會中他也展示了目前的開發成果,雖然也是遇到很多挫折,但因為是自己的興趣所以有辦法持續下去,很期待看到他的產品上線。如果你在創業也想約他聊聊,可以到這邊進行預約:https://buymeacoffee.com/foxh/e/364421 感覺之後人會越來越多,要約要趁早啊~我們下週見! |
三個月前,我曾寫過一篇關於 AI 開發工作流程的文章。沒想到短短幾個月,因為 AI 技術的快速進展,我的工作流程又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。這篇文章紀錄了這段期間的變化,並分享針對不同開發情境可採用的方法。 根據我自己的實務經驗與今年的開發心得,我將 AI 協助開發的方式分成四種: Tab Auto Completion(自動補齊) Chat Coding(聊天開發) Vibe Coding(直覺開發) Spec Coding(規格開發) 這四種方法沒有絕對的優劣,差別主要在於使用情境、開發者的技術程度,以及對 AI 成本的控管。以下分別說明適用場景、對象、成本與工具選擇。 1. 自動補齊 適用對象:會去 Google 找語法複製貼上,且對語法具有基礎認識者 適用場景:一個或是數個函式能完成的功能 花費成本:0 元 工具選擇:VSCode + GitHub Copilot 自動補齊是最簡單的方式。在編輯器中輸入註解或函式名稱後,AI 會根據提示自動產生程式碼建議,按下 Tab 就能直接完成程式碼。這對於經常撰寫小功能或快速測試語法的人非常實用。 例如在 WordPress...
對我來說,學習新東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做中學,為此我暫時離開了 PHP,投入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領域,使用 AI 開發了一個社群平台,技術採用了 React、Vite、Shadcn、Vercel 以及 Supabase,實驗看看全面交由 AI 進行開發會發生什麼事。 剛開始的第一週衝擊實在太大,以前大概要花一個月弄的東西 AI 一天就搞定,但也因此陷入了多巴胺中毒的危機之中,幸好即時清醒避免越陷越深。命令 AI 執行的過程中,也逐漸理解到它的可能性、限制與風險,更重要的是可以分辨出網路上瘋傳的最新模型、AI 工具是否適合自己,也慢慢知道這些工具該應用在什麼地方,如果沒有從做中學,這些資訊真的會讓人焦慮。 工作佔比 六月份我開始捨棄紀錄工作時數這件事了,一方面是因為事情都是 AI 在做,它執行的速度太快,我根本沒辦法依照每個工作事項記錄時數,另一方面因為暫時沒在接案,也就沒有跟客戶回報工作時數的流程,所以就沒有再繼續計時,取而代之的是用開發日誌來記錄,這樣工作起來反而更自在些。 六月工作時間安排基本上就是週一到週五早上 3 小時,下午 1~2...
如果有一個平台,可以協助你: 完整紀錄開發產品的過程,從想法、手稿到實際動工 紀錄產品開發中遇到的困難、解決方法與成長經驗 查看產品從模糊概念,逐步轉化為 MVP、再到 PMF 的歷程 透過時間軸、行事曆與圖表,檢視每月的開發狀況 如果你對這樣的紀錄方式感興趣,那你一定會想試試看 aiker(艾可)。 有別於一般搶奪你注意力的社群平台,aiker 的設計初衷就是幫助你專注目標。只要每天順手更新開發狀況或心得,就能在產品履歷頁看到你努力的成果: 你可以在這裡實際瀏覽 aiker 的開發歷程,感受若將自己的專案以這種方式呈現,會是什麼樣子:https://aiker.app/products/288a712d-d942-4d3f-a50d-f3741895bb21 不要你的注意力,只要你的恆毅力! 為了鼓勵你更新開發動態,一進入首頁就會看到貼文介面。發文當下可同時設定分類與關聯產品,方便日後回顧;想要瀏覽產品開發歷程的人,也能透過你設計的分類快速搜尋。 此外,貼文還提供許多寫作輔助功能: 輸入 @ai:請求 AI 搶頭香發第一則留言,你也可以回覆 AI 留言,進一步與它討論。AI...